教育协同发展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三地教育系统迅速行动,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协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校际交流日益频繁,研究成果持续增多等。
但伴随着工作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高关注度、低共识度”。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但很多人仍然脱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来看待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二是“有片段、无整章”。目前各类合作协议很多,但尚未出台公布具有牵头抓总性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重发展、轻改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四是“外部呼声高,内部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就是行政推动多、学校主动少;协议表态多、实质落实少;欠发达地区积极、发达地区消极。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发展惯性因素,也有体制性因素,同时也存在利益格局问题。
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准确把握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与实践指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确立的目标任务,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实现教育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奠定教育基础。因此,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近期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在有序疏解部分首都教育功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期要围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和探索新型城镇化”,在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远期则要聚焦“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化均衡化发展。
二是强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加快编制并发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稳定长期的法规体系和政策预期;加快研究和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及雄安新区教育资源布局和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首都教育地位、作用和变革趋势,加强对北京教育疏解腾退空间使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测与督导评估机制。
三是围绕重点任务在深化改革中寻求突破。进一步明确教育领域的疏解重点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北京高等学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由中心城区向外疏解;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教育配套项目建设,强化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选择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建设不同主题的“京津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是积极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由教育部牵头抓总、相关部委和三地省级政府参与的领导工作机制;探索跨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基层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相关智库建设,强化相关战略与政策研究,重视保障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表达和话语权,不断凝聚社会各界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共识。
来源:http://bjrb.bjd.com.cn/html/2017-07/13/content_148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