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16日,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地区性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亚太地区43个国家的近110名代表及政府官员齐聚深圳,汇总和分析亚太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需求、创新实践和面临的挑战。会后将生成亚太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综合报告,为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大会提供亚太经验。会议还推出亚太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深圳宣言》。
在这场会议中,一个设在深圳的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下简称“创新中心”)的国际组织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是该场国际会议的承办方,更是因为其在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升大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所做的创新实践和努力。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大批中国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所面临的当地人才紧缺难题,该创新中心也在积极谋划,将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中国企业实现人才本土化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所成立运作仅一年多的机构所做的工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为其“点赞”,称“虽成立不久,但展现的前景非常好,国际社会对其充满期待。”
撰文:孙颖 李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供图
积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搭好中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跳板”
在设在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校园的创新中心一间办公室,挂着一幅世界地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5个亚洲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乌干达、纳米比亚、冈比亚6个非洲国家被明显标注出来,这是创新中心已经或准备开展合作的国家。
创新中心与这些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主要方式是与当地最好大学结成合作伙伴,通过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对项目国家的大学高管、专业师生、IT人员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输出深圳的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当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创新中心于2015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8次大会批准,在中国深圳设立,这是UNESCO在全球首个高等教育二类机构。该中心获得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依托南科大开展具体工作。
该创新中心主任李铭介绍,该中心的使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和平世界、消除贫困、长久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密切联系在一起。依托深圳市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优势,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为终身学习者创造开放学习的条件,努力满足深圳本地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支持亚太和非洲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希望担当中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跳板的作用。”李铭称,该中心不仅会将深圳乃至中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好的做法、经验“输出去”,帮助亚太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也希望将这些国家在高等教育等方面好的做法“引进来”,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助力亚非发展中国家提高教育质量
与7所大学展开“数字教育纽带”合作
在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地区性会议上,李铭首次系统对外介绍创新中心运作一年多来所做的工作,引发与会者关注与“点赞”。
信息与通讯技术(ICT)运用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该中心已全面开展向亚非发展中国家高校的“数字教育纽带”合作伙伴项目。通过与亚非项目国的一所高水平理工或综合性大学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讨运用ICT能力建设推动高等学校教与学创新,从而扩大当地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教学和研究质量、提升大学与产业的衔接能力等。
目前中心依托南科大,已与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巴基斯坦拉合尔工程技术大学、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吉布提大学和冈比亚大学等7所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该中心还协助巴基斯坦联邦政府筹备成立扫盲和非正式教育的二类机构,探讨运用ICT助力扫盲教育的可能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及巴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去年9月,创新中心、南科大与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合作举办信息通讯技术能力建设研修班,针对柬埔寨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为15名研修者量身定制了11天,涵盖多个模块的优质课程,获得研修学员的高度评价。他们普遍认为培训帮他们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能力。一位柬埔寨的大学校长因对培训效果“太满意”,直接表态称今后会将创新中心和南科大作为其借鉴中国高等教育经验的主要依托。
今年8月,该中心将面向柬埔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这三个亚洲国家,和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这三个非洲国家承办两期商务部教育援外培训班。旨在培养上述六国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官员,以及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另据了解,目前该中心正在筹划与华为网络技术学院、伟东云教育集团等企业合作,借用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在项目国家合作伙伴大学联合建设“智慧教室”,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培训。李铭介绍,很多发展中国家大学的规模都较大,如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有7个校区20万学生。通过建立“智慧教室”,用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方式,就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多在校学生,甚至覆盖非学历教育人士,从而帮助这些国家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创新解决本土化人才紧缺难题
走访一些亚非发展中国家并与当地深入交流,李铭观察到,近些年,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频繁,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共同的难题,即本土化人才从何而来?他举例称,深圳地铁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承接运营一条轻轨,就遭遇本土人才紧缺的问题,“少量的高级人才可以带来深圳培养,但更多的人才还是需要当地教育输出,这也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但现实是部分亚非发展中国家大学质量不高、培养能力不强,难以培养支撑该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高中级人才。
柬埔寨发展资源研究所主任Chhem Rethy对上述观点颇为赞同,他坦承,柬埔寨的高等教育的确面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也是当地政府目前正着力的工作。他们希望创新中心能够帮助柬埔寨更多学生来华留学,同时帮助柬埔寨建学校满足当地企业需求。
事实上,据了解,依托创新中心,南科大去年已招收7名柬埔寨留学生,并给予他们“南科大——柬埔寨奖学金”,今年南科大还将依托创新中心,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招收海外留学生。
李铭透露,创新中心正在筹划与项目合作伙伴大学一起,通过本土化人才培训,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后面临的人才本土化需求问题,甚至为中资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同时也提高当地大学生就业率。李铭希望创新中心未来在提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学培养人才能力、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他也呼吁深圳乃至中国更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能够主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某种程度上在尽国际责任和义务方面代表中国形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服务 一带一路 倡议,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快速提升深圳的国际化水平。”李铭说。
来源:http://news.163.com/17/0619/06/CN9ALOKN00018AOP.html